成都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咸鱼被迫考科举 > 第164章【完结】
    第164章 完结 什么时候才能致仕

    因时间紧凑,成婚回门之后,宋允知便准备领着父亲、娘子还有舅舅一家回临州了。

    为保安全,宋允知还从卢蒙他们手里借了好些人。

    贺延庭对此很是紧张,昨儿晚上临睡前都在握着李兰序的手,惴惴不安地问:“允哥儿他们不会去了临州就不回来了吧?”

    那也太可怕了,他可不想被人抛下。

    之前都是允哥儿一个人在外打拼,宋叔始终留在了家里,如今他们父子俩都出门了,连新进门的蕴姐儿也跟着走了,可谓是倾巢出动,贺延庭很难不紧张。

    李兰序白了他一眼:“小叔子如今是丞相,他能跑到哪里去?不过是放了个婚假回去扫扫墓而已,被你这么一说活像是他要偷跑出去一样,瞎担心个什么劲儿?”

    这句话固然在理,但是仍旧安抚不了贺延庭。第二天一早,他又撺掇着母亲,想让母亲跟他们一块下江南。若不是自己还有公务在身,他都想跟着了。

    唐懿蹙眉:“你又在胡说八道什么?”

    贺延庭极了:“万一他们真留在临州呢,就算允哥儿为了前程回来,可是宋叔呢,临州可是他的老家!那里有他的亲友!”

    好吧,其实贺延庭也舍不得宋瑜,他们这一大家子虽然看上去奇奇怪怪,但是少了一个都不行。宋瑜若是不回来,那他们一家同样不完整。

    唐懿没有回应,只是垂着眉眼,心下思量,宋瑜会为了那个所谓的故乡与亲人离开他们吗?

    说起亲人,难道他们还不够亲?

    待宋瑜收拾完后,又吩咐人将行囊放到马车上了。定好了今日就要离开,但在启程之前,宋瑜却绕了路,跑去唐懿的院子里敲了敲门。

    唐懿挑眉望着他。

    宋瑜摸了摸鼻子:“允哥儿得回去多待些日子,但我可以少留几日,家中若是有事的话,可以写信给我,我提前回来。”

    这话其实说的挺心虚的,毕竟家里有事一向都是唐懿负责解决,他跟庭哥儿貌似对这个家里面一点贡献也没有。宋瑜说这些,只是为了表态罢了。

    唐懿也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面色轻松了些:“放心,家里有我,你跟允哥儿只管出去玩得高兴就行了。”

    她亲自送一行人出了城,在贺延庭絮絮叨叨的抱怨声中,优雅地翻了个白眼:“杞人忧天,操心这些还不如想想怎么升职升得快些。”

    贺延庭:“……”

    还是不是亲母子了?!

    自渡口登船后,走水路往临州便方便了许多。

    途中本是无趣,但是有了宋允知谢蕴这对新婚小夫妻感情正好,所以再无趣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也显得多了几分新奇。

    温舅舅看到他们夫妻俩如此,彻底安心了。

    他在临州常收到宋瑜父子俩寄过来的东西,哪怕没有刻意打听他们在京城的境遇,单单只看年礼一年比一年丰厚,便知道他们在外面过的应该是极体面的。

    允哥儿年少成才,如今又娶了这样好的妻子,往后更是没有一点儿值得操心的了。至于子嗣这些,真没有必要着急。且不说他们才刚成婚,即便成亲久了,那也是他们夫妻二人之间的事情,旁人也不该置喙。

    个人自有个人的缘法,温舅舅自认比不上他这个外甥一星半点,所以从来不会对允哥儿的事指手画脚。

    一路南下,抵达临州后,宋允知一家也住进了温舅舅家。

    等到了第二日,他们便去给祖父母还有母亲扫墓了。出发前他们还带了不少锄头剪刀,预备着除草、修坟。但这么多年未回来,墓地倒是都干干净净,看得出有人时常过来打理。

    宋允知领着谢蕴虔诚地拜了又拜。

    在他很小的时候,这些亲人便相继离开了,但是宋允知从他父亲那儿知道,他们都是爱着自己的。小时候,宋允知心情不好的时候便会跑过来同他们说话,即便无人回应,可宋允知还是觉得会有人在倾听。

    如今也一样。

    宋允知甚至信守承诺,给母亲带了许多小玩意儿,母亲离世的时候比他现在还小,正是喜欢吃喝玩闹的年纪,宋允知总是会下意识心疼她。

    谢蕴正听着允哥儿同他母亲讲他这些年的事儿,无意间仿佛瞥见小道尽头有个身影一闪而过。等她转身仔细看时,却发现那边什么也没了。

    “怎么了?”宋允知才说到自己帮朝廷收复北方失地,余光便发现谢蕴的异样。

    谢蕴摇头:“没什么,还以为是有谁也要来扫墓。”

    “看错了吧,除了咱们还能有谁呢?”

    远处的宋阳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回到了家中。

    这些年,宋家还是只有他们父子俩,不过自从知道大伯是被父亲跟族人联手逼出去之后,宋阳便单方面的跟他父亲置气,一气就气了好些年。

    宋阳总担心大伯跟允哥儿他们在外面过不好,心中甚至盼着他们能回来,或者是向宋家求助,只要他们回来,自己就能顺势劝说父亲重修就好。

    他相信,父亲应该也是后悔了,尽管他从来没说过,可宋阳直觉如此。

    只可惜,大伯跟允哥儿愣是一次也没服软过,日子还过得蒸蒸日上。允哥儿中状元的时候,宋阳欢喜得不行,但是转念一想,允哥儿都已经成了状元,肯定不会念着他了。等到前头传了消息,说允哥儿被点为丞相之后,宋阳便彻底死心了,知道他们再也没有了和好的可能。

    今日看到允哥儿他们回来本是偶然,宋阳吓得都不敢去扫墓了,慌忙之下就先跑开,他实在没脸见到大伯与允哥儿。

    这慌慌张张的模样,不出意外地又挨了他父亲宋璋的骂。

    可宋阳也不惯着他爹,幽幽地来了一句:“我看到大伯跟允哥儿了,他们回来扫墓。”

    一句话,堵死了他父亲的责骂,宋阳抬眼,清楚地看到父亲眼中那复杂到无法理解的神色。他想,他大概一辈子也没办法体会到父亲那骄傲又自卑、敬重又轻蔑、亲切又愤懑的情感。到底是多么扭曲的情感,才能让这个亲兄弟走到如今这一步?

    说实话,宋阳还是有点心疼的:“爹,要不咱们主动服软吧,大伯最好说话了。您跟他是亲兄弟,他怎么会真的跟您计较呢?舍出了颜面,总比终身抱憾要来的强。”

    宋璋闻言确实冷笑一声,脸上寒意遍布:“绝无可能!”

    像是在说服自己一样,宋璋再次道:“我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宋阳叹息一声,也是无可奈何。

    扫墓后,宋允知又去拜访了杜山长,给书院里的学生讲了一堂课,还带着谢蕴去见了他幼年的伙伴们。

    等到该见的人都见了,该拜访的人也拜访了一遍,宋允知才不可避免地想到了一个人——他二叔。

    这是父亲心中的一根刺。

    宋允知不知道他爹有没有听到二叔的消息,他们离开之后,宋家的生意比以前好了许多,二叔的确经商有道,他担心爹知道这些会多心。

    不料宋瑜却意外地坦然:“没必要小心成这般,这些事儿你即便不说,我也打听得到。宋家生意不错也是件好事,起码祖辈的基业没有白费。”

    曾经宋瑜的确被伤透了心,但是这么多年,他也想通了,论及经商的天赋,他的确不如宋璋。

    都是些陈年往事,既然当初决定松开手,便没必要耿耿于怀。但是,冰释前嫌也没必要,就这样吧,他已经有了新的家庭,跟宋家也没有任何往来,今后也没必要有什么交集。

    宋瑜准备提前回程,他在临州,已经没有牵挂了。

    庭哥儿那闹腾的性子,见他跟允哥儿出门之后肯定又要喋喋不休,夫人定是被他烦得不轻。

    宋瑜返程也意外地干脆。

    宋允知将卢蒙借给他的人都调去护送他爹了,自己只留下两人,准备玩得尽兴了,再雇一批镖师回京。

    宋瑜启程这日,临州相熟的人都来送行,他只冲着众人挥了挥手,随即看向岸边涌动的人群,遥遥望了一眼后,便回了船舱。

    他早已不属于临州,继续留着只会打搅别人的生活。

    宋瑜走得干脆,站在台阶上远远注视这一幕的宋璋却攥紧了拳头。他怎么能视若无睹?方才分明是看到了。

    宋璋不能接受兄长这云淡风轻的模样,他宁愿宋瑜对他恨之入骨,起码说明,他还将自己当成弟弟。而不是如今这般,沦为一个彻彻底底的陌生人。

    血脉亲缘,在这一刻已经彻底断了。

    宋璋冷漠地转过身,依旧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

    断了又如何?宋家是他的,他已经向所有人证明,他才是那个最合格的继任者。即便百年之后见到父母双亲,他也无愧于心,他从不觉得后悔,也从不会顾念那所谓的兄弟情谊。

    他宋璋,这辈子没有后悔过。

    宋允知还真没发现送行的人里多了一个,他跟谢蕴将临州逛了个遍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路上正值阳春三月,各处风景正好,光是回城的景致便远远看不够。

    宋允知这个不爱写诗的人,都不由自主的做了几首诗。至于画,更是留下了几十副。

    画的都是他媳妇儿,谢蕴这边,画的则是宋允知。

    可惜再好的假期也有结束的那一日,为了日后能放更多的假,重返朝堂之后,宋允知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这一回,不论是先生还是陛下都坚定的站在他身后,更有源源不断的同僚支持,宫中的两位皇子也是倾力相助,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若再办不成事情,宋允知自己都觉得羞愧。

    半年后,北方丁税彻底改为了地税,光州农务司推行的农具逐渐遍布南北,国子监的良种也推向全国。

    两年后,夏国与燕国的商贸往来更进一步,夏国的茶叶与丝绸还陆陆续续销往其他边境国家,民间商业逐渐繁盛,商税收入一年高过一年。

    三年后,各地兴建学堂,因束脩极低,百姓大多都能将自家的适龄儿童送入学堂。朝中各处衙门也有了不小的变动,各部门彼此牵制,宋允知也放了不少权力下去,哪怕陛下如今信任他,可宋允知还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若是朝中都是他一人的声音,长此以往肯定会出问题。

    五年后,南方也由丁谁变成了地税,甚至长安和建康都出现了女子学堂,谢蕴直接去书院做了先生,加上唐懿,他们家如今已经有了两位先生。

    六年后,宋允知与谢蕴的小家迎来了一位新成员,也正是这一日,出海寻宝的船从建康出发,奔向茫茫大海,希望能带回高产的新作物。

    七年后,终于能从建康回来的唐郢,正想着大显身手,回来一看,朝中已经彻底变了模样,四皇子被立为太子,这厮比陛下还要信任宋允知,唐郢他自己也迎来了被动致仕。

    得,这还斗什么?

    宋允知看着不用干活的唐郢,心中羡慕得不行,他这么努力办差,一年也就比别人多十天假,什么时候才能跟他媳妇儿无所顾忌地游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