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专访】
仲国中车最近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不过现在的热度已经被灵镜科技进军现代生物工程领域、医疗器械领域抢了过去。
尤其是对于单器官克隆技术的讨论,随着萧宇的一篇微博也步入了大众的视野。
到了2月10日周五,萧宇罕见的接受了一家主流媒体就器官克隆技术方面的专访。
下午16时许,采访萧宇的两位媒体记者来到了灵镜科技公司,并跟萧宇在公司的一间招待室面对面进行专访视频的录制。
此刻,这场面对面专访已经正在进行了。
“……灵镜科技进军现代生物工程领域,大力投资单器官克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这个消息公布之后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现在的医疗体系与社会观念的冲击的担忧。”
专访记者看向萧宇条理清晰地说道:“如果单器官克隆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有资深人士认为将会对当前的医疗体系产生深远震荡。业内人士认为,在资源分配层面,初期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培育流程,必然会导致克隆器官的价格不菲,这可能导致医疗资源进一步向有经济实力的患者倾斜。”
“比如说,高端私立医院或许能够率先引进技术,为少数付费患者提供服务,而公立医疗系统因资金限制,在设备、人才培训等方面滞后,加剧贫富患者之间的‘器官获取鸿沟’,引发社会公平争议,使器官移植从‘生命机会平等’陷入‘金钱主导分配’的困境。”
“医保政策也可能面临巨大调整压力,是否将克隆器官移植纳入报销范畴成为难题。若全面覆盖,医保资金将承受巨额支出风险,影响其他基础医疗保障;若排除在外,又会将多数患者拒之门外,违背医保‘广覆盖、保基本’初衷。”
记者开场就抛出了非常深刻且尖锐的题目。
末了,萧宇如是说道:“这些问题确实是不能回避的,必然会对现有的医疗体系和社会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
“从社会观念视角审视,单器官克隆技术挑战传统生命观根基。它模糊了自然器官与人工克隆器官界限,促使人们重新思索生命起始、身体完整性等哲学命题,削弱部分人对生命‘自然馈赠、独一无二’的固有认知,可能引发精神信仰层面迷茫。”
“这需要社会构建全新的伦理调试机制,重塑与技术发展相匹配的价值观念,以平和接纳这一颠覆性技术的变革,如何权衡取舍很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它涉及到了复杂的利益博弈与社会民生考量。”
说到这里,萧宇在镜头前思考片刻,然后看向采访记者有条不紊道:“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也是必定要坚持的原则,那就是如果有一天单器官克隆技术我们搞成功了,器官移植必须坚持‘生命机会平等’,而不是由‘金钱主导分配’的局面。”
萧宇自信的补充道:“这段采访视频可以保留下来,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现了‘金钱主导分配’就把这视频拿出来鞭尸。在我这里,坚持‘生命机会平等’是没得商量的。”
此话令得采访记者颇为惊讶,立即说道:“这能做到吗?尤其是初期,价格必然不菲。”
萧宇言简意赅道:“价格不菲那就先别应用,把价格降下来再进行普及,研发成本我们愿意主动先承担着。”
呃……采访他的记者也愣住了,没想到说的这么简单直接明了,萧宇就是要说的这么直接,不带任何弯绕,只有这样明确且接地气,才能赢得社会大多数老百姓的支持。
过了一会儿,萧宇进一步说道:“对于这个事情,我们的期望目标是把器官移植综合费用降到三五万块钱左右,使得绝大多数人群都能承担得起,达不到这个目标我们绝对不会商业化应用。”
采访他的记者听到这话也大为震惊,三五万块钱就可以享受到器官移植手术,这放在当下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移植手术费用面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记者不由得说道:“如果真的把价格打到这个数字,那确实普通人都能承担得起,只是谈何容易?”
闻言,萧宇笑道:“总得要有人去做不是,单器官克隆技术的应用场景是远超当前想象边界的。”
“比如在罕见病领域,针对囊性纤维化、亨廷顿舞蹈症等单基因遗传性罕见病,单器官克隆技术可以精准定制健康器官,替换受损组织,打破传统治疗无药可用、预后极差的困境,为患者点亮生命希望,改写罕见病诊疗规则,能将这类罕见病从‘绝症’变为可控慢性病。”
“在战场急救场景中,便携式克隆设备搭配生物打印技术,可以在前线快速‘制造’皮肤、肌肉、血管等创伤修复器官,及时救治伤员,大幅降低伤亡率,缩短伤员康复周期,能够改变现在的战争创伤救治模式,提高军队战时的医疗保障能力。”
“在未来的太空探索征程里,太空站搭载器官克隆实验室,为长期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提供器官损伤修复保障,克服太空辐射引发的器官病变风险,助力人类迈向深空探索,拓展星际生存边界。”
萧宇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道:“单器官克隆技术一旦实现大规模临床应用,人类社会必然将步入全新阶段。平均寿命有望显著延长,甚至翻倍延长,百岁老人甚至两百岁的人能成为寻常群体,人口老龄化结构将被重塑。”
“社会养老模式也能从疾病照料向活力养老转型,催生老年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涵盖高端康复、老年文娱等多元领域。”
“此外,医疗资源分配格局也会深度调整,预防性克隆器官储备成为常态,疾病早期干预普及,大幅降低终末期疾病负担,医保资金流向优化,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倾斜,释放更多资源投入公共卫生、疾病预防领域,推动人类社会迈向健康、长寿、活力的全新纪元。”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采访记者听到这些话,尤其是对萧宇的说两百岁的人群可能会成为寻常群体的时候,也感到不可思议。
萧宇所描绘的未来蓝图实在太引人入胜,谁不想活的更长久?这技术一旦真正实现了,绝对会深刻的改变现在全人类的社会结构,是真正具有颠覆性的革命。
不过这位记者也不由得在心里嘀咕,真要实现这一技术并且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延迟退休什么的不用想了,肯定会出现。
说不定退休年龄会延迟到一百多岁之后去了,活到一百多岁还是春秋鼎盛,这技术的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改变绝对是颠覆性的且是方方面面的。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