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假如二凤穿越到安史之乱(8)
李隆基自然不愿意这样被逼迫着下什么诏令,这跟逼宫有什么区别?
李亨犹豫不决地看着地上那滩血迹,又偷偷瞄了一眼脸色难看到仿佛随时会撅过去的父皇,支支吾吾道:“这……”
李世民等了很久,李亨也没“这”出个所以然来。他很失望,对太子的最后一点期待也破灭得干干净净。
送上门的机会都不知道把握,真是一点不把百姓放在心上。
“李倓!”李世民扬声道,“这个诏令你敢不敢写?”
“啊?”正在和陈玄礼掰扯的李倓一个激灵,不假思索道,“我有兄长的!我兄长又聪明又仁善,虽然跟陛下你没得比,但也是非常优秀的皇长孙,按理该让他写!”
他回答得那么干脆利落,真情实感,让八百个心眼子的某些朝臣刚提起的心又放了下来,生怕太宗陛下不了解情况,在皇孙辈上搞出差错来。
李世民微妙地将目光在李倓和李俶之间转悠了一下,万万没想到居然真的能在皇位面前看到正儿八经的“兄友弟恭”,一点不掺水那种。
不错,是件好事。
他欣慰地露出一点笑意,略过没用的太子,径直问李俶:“如何?敢写吗?”
“我倒是想写,怕威信不够。毕竟我上面还有圣人和太子……”李俶无比心动,但只能遗憾地表示。
“唔……我给你压阵也不成吗?”李世民小声道。
“还是您自己写妥当。论威信,全天下没有谁能比得过太宗陛下您了。”李俶充满期盼地仰望着他,“您写的诏书,没有人敢不认。”
“那我自己写吧。”李世民把刀往后一递,秦叔宝顺手接了过去,护卫在他边上。
众人皆是一喜,又努力绷住表情,不让自己高兴得太明显,唯有李倓大声道:“太好了!杨国忠早就该死了!”
李倓很想去帮忙,但怕陈玄礼愚忠,干出不该干的事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兄长李俶迅速移过去,帮李世民磨墨。
李世民向来是个很讲究名正言顺的人,宰相毕竟是宰相,也不能说杀就杀了,显得他好像就知道杀人,一点也不讲理似的。
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嘛。
一手飞白文不加点,飘逸洒脱,明明是妩媚动人的字体,在他手里也写出帝王气来,但配合这个内容一看,那叫一个杀气腾腾,果决英武。
三言两语写完了,李世民随口道:“制式可有不妥?”
“没有没有,很妥,非常妥。”李俶连忙道。
李世民顺手盖了天子印玺,招呼道:“三省的长官呢,过来看看,没有疑问就发布下去了。”
——他甚至考虑到了三省。
几位重臣面面相觑,磨磨唧唧地上前。
御史大夫魏方进和杨国忠关系很好,悄悄说了一句:“这也太草率了吧?即便杨公有诸多不是,罢官即可,何必非要喊打喊杀呢?”
李世民听着话音,皱眉撇了他一眼:“这话你对被杨国忠祸害的百姓说去。你要是不服,可以陪他一起下去,我也无所谓在诏令上再多加一个名字。”
魏方进:“……”
如此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本不是李世民的风格,他素来喜欢不动声色地布局,等待敌人狗急跳墙,而后找准机会一击必杀,再一网打尽。
但现在实在是没时间了,他等不及,也拖不起。
魏方进识趣地不吱声了,在同僚们看傻子一样的目光里默默退后,假装自己什么也没说过。
另一个宰相韦见素被好心的三省长官推到了最前面,硬着头皮道:“臣……臣没有意见……”
“你好歹看看。”李世民忍不住笑了,把诏令递给他。
韦见素乖巧地接过来,细细看了一遍,确定这字很好看,也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就低头道:“臣觉得很好,确实没什么意见。”
“那签个名吧,我赶时间,就一次性签完,不复核死刑了,怪麻烦的。”李世民温和地笑了笑,看着这几个重臣依次签了名。
魏方进接收到了杨国忠哀求的眼神,心里很是不忍,但太宗陛下当前,地上的血还没干呢,他难道还敢多说一句不成?
多说一句,指不定他就得去陪杨国忠。
朋党的命和自己的命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
像他这样的杨国忠党羽没有一个不是抱着这种明哲保身的想法,死亡当前,纷纷吓破了胆,连个替杨国忠求情说话的都没了,巴不得撇得越清越好。
流程在一盏茶的功夫极速走完了,李隆基看得目瞪口呆,气得哆哆嗦嗦,半晌说不出话来。
“禁卫军何在?诏令在此,三省达成一致了,去行刑吧。”李世民朗声道。
禁卫军统领陈玄礼和李倓对视了一下,无奈道:“殿下,这回你总该放手了吧?”
李倓警惕道:“先说好,你要干什么?”
陈玄礼马上回答:“臣自然要去执行诏令,还能做什么?”
李倓不放心,主动请缨道:“陛下!臣愿意监斩!”
“去吧。”李世民很欣赏他的勇敢。——尤其和这两个“李渊”一比,更欣赏了。
果然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为什么李隆基这种老东西能活到七十岁还不死,除了浪费粮食、冤杀忠臣良将和瞎指挥祸祸百姓,他现在还有什么用吗?
“李俶。”李世民和皇长孙说小话,“你说我要怎么处理李隆基和李亨呢?”
此话一出,满朝皆惊。
随着边令诚的尸体和杨国忠活着的尸体被拖下去,伴随着杨某人哀转久绝的哭嚎声,宰相韦见素战战兢兢道:“到底是圣人和太子,不能……不能就这么……这么处理吧……”
大概是转眼之间就死两个奸臣的缘故,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给心里暗爽但又实实在在吓了一跳的朝臣们造成了思维误区,下意识就以为李世民说的“处理”,也是见血的“处理。”
这还是得劝一劝的。虽说太宗陛下是老祖宗,但李隆基好歹是皇帝,君臣一场,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丧命于李世民刀下。
至于劝不劝得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李世民纳闷道:“我不能让李隆基退位吗?你们不乐意?”
众臣擦了擦汗,肉眼可见地松了口气,有好几个总算把目光偷偷摸摸从秦叔宝刀上收回来,刚才真是生怕李世民手快,一刀就给李隆基封喉了。
回过神来,他们才发现是自己想偏了,讪讪地笑笑,吞吞吐吐,不敢给个准确答案。
李隆基活了七十年,这辈子没有这么破防过,他如同受了奇耻大辱,忍无可忍道:“你没有这个权力废我……”
“啪”的一声,清脆地响在大殿上。
李世民反手一巴掌甩在他脸上,神色少有的冷漠。他居高临下地逼近李隆基,冷笑道:“按辈分算,我是你曾祖父。曾祖父教训一下曾孙,有没有资格?”
众臣:“……”
李亨吓得眼皮一跳,嘴唇嗫嚅着,一个字也不敢出声,真怕下一巴掌就扇他脸上。
那丢人真是丢到全天下去了。
“……我才是大唐天子!”李隆基垂死挣扎,“你凭什么……”
“你是不是傻?老糊涂了吧?”李世民毫不客气道,“你当了这么多年皇帝,权力欲这么旺盛,还弄不清楚权力是自下而上的吗?大唐的天下都是我打的,玄甲军所向披靡,我一声令下,长安和洛阳马上就能易主。我的诏令只要发出去,你猜满朝文武、禁卫军、各州的军队官员和天下百姓,到底听你的,还是听我的?”
李隆基的脸一阵红,一阵白,脸上那个巴掌印触目惊心,看得所有人——尤其是太子李亨,心惊胆战。
“那自然是听老祖宗你的。”李倓监斩完毕,笑嘻嘻走过来,愉快道,“虽然陛下你很年轻,但这个年纪的秦王殿下已经完全可以胜任一个明君了,还是旷古绝今的那种,史书上可都写着呢。——是吧,父亲?”
他戏谑地看向他可怜的老父亲,这种紧要关头爱开玩笑但又很识大体,敢为众人先的性情,还真有几分像李世民。
“也就是我没时间停留,不然我今天废了你,明天就能当皇帝,而且皇位做得比你还稳。”李世民面无表情,“你最好乖觉一点,自己写个退位诏书,还能像我父亲一样,当几年太上皇,否则的话,可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李渊在玄武门之变那天一大早,天都没亮就“自愿”带三省高官去湖上划船这件事,还有人不知道吗?
那还是李世民亲爹呢!大唐名义上的开国君主呢!
李隆基是不是想复刻一下这个待遇?
他可不是李世民的父亲,没有什么忠孝节义的阻碍,那船有没有桨,漏不漏水,会不会沉,可全在李世民一念之间。
李隆基狼狈地环顾四周,期待有人能为他说一句话。
可是没有,一个也没有。众人纷纷低头看地,窘迫不安到了极点。
连李亨都努力降低存在感,唯唯诺诺。
“还愣着干什么,过来写退位诏书。”李世民没好气地催促道。
李隆基呆滞了一会儿,不得不承认自己大势已去,颓丧地垂下脑袋,颤颤巍巍地提笔。
这笔仿佛有千斤之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比千斤还重的,是写了一半,年轻的老祖宗不满意地训斥他:“你写的什么?谁让你写传位李亨了?”
满头雾水的李隆基:“?”
暗自窃喜的李亨:“?!”
偷看诏书的李俶和李倓:“?”
丞相韦见素及围观事态发展的众臣:“!!!”
第92章 假如二凤穿越到安史之乱(9)
李隆基这次是真的不明白了:“不传给李亨传给谁?他是太子啊……”
所有人心里都咯噔一下,联想到这位老祖宗上位的历史,更心慌慌了。
“李亨难道比你好到哪儿去吗?一丘之貉罢了。”李世民可是特地问过哥舒翰他们,后来在洛阳,也询问了当地的官员。
洛阳在大唐地位很重要,基本等于陪都,洛阳的官员大都是长安调过去的,不少都熟悉皇帝和太子的作风,在李世民面前说的话还是很有可信度的。
李亨张了张嘴,汗流浃背,弱弱地为自己辩解了一句:“我……我这个太子做得不称职吗?”
“称职?”李世民气笑了,“李隆基强抢了自己儿媳妇,你有劝过一句吗?他发疯似的一日杀三子,你有什么反应吗?从李林甫到杨国忠边令诚,奸臣一个接一个,你身为太子,努力抗争了吗?他们祸乱朝纲、为所欲为、冤杀忠良的时候,你在哪里?”
“我……可我也阻止不了我父皇……我也受过李林甫迫害,无可奈何,才只能明哲保身……”李亨仓皇失措地解释。
“明哲保身?我看是贪生怕死隔岸观火吧?”李世民冷冷淡淡道,“太子当成你这样,还不如扶苏和刘据呢。——虽然扶苏不是太子,他都敢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和他据理力争。——你敢吗?你争了吗?你仗义执言过吗?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将军被宦官冤杀的时候,你为他们做过什么吗?”
李亨的冷汗浸透了衣衫,他极力斟酌着言辞,想为自己洗脱,可居然无法反驳。
李世民还等了他一会,给了他最后一次机会。
如果李亨能讲出道理来,能说服李世民他是有苦衷的,他是被冤枉的,他曾经努力抗争过,那李世民也不是不能给他一个机会。
李世民向来愿意给别人机会。
可是没有,居然没有。
如此情急之下,李亨竟然说不出什么义正词严的话来。
李世民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虚,他的底气不足,他的支支吾吾,这不过都是害怕失势的恐惧罢了,全然没有什么被冤枉误解的愤怒。
真是令人失望透顶。
李世民把写错的诏书点燃,马上就有宫女捧着银盆过来,让他丢弃这燃烧的金贵废物。
“重写。”李世民命令道,“传位……”
李倓把他哥往前一推,兴冲冲道:“传给我兄长!我兄长是个特别好的人,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就冲着他们兄弟感情这么好,李倓如此推崇他哥哥,就足以说明李俶的人品了。
为了保险起见,李世民还是问了一下众臣的意见:“那就传位李俶,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朝臣们纷纷交头接耳,面露迟疑之色,谈不上有多反对,只是犹豫居多。
韦见素如今身为百官之首,不得不表态道:“从来没有越过太子而传位皇孙的,这……委实没有先例啊……”
“君父强抢儿臣的妻子,而朝臣和太子都不敢反对,这有先例吗?”李世民质问,“寿王还没死呢,是不是有点过分?”
韦见素尴尬地后退一步,呐呐无言。
“先例是什么东西?正因为没有先例才要开创。燧人氏钻木取火,秦始皇统一六国,隋朝开科举……还有我即将被封的‘天策上将’,哪一项有先例不成?”李世民才不在乎这种规矩和窠臼。
“你们要是没有拿得出手的理由,比如李俶能力不行,人品不好等等,那这事就这么定了。”
就、就这么定了?
满朝文武都十分惊异茫然,不敢相信这么大的事几句话之间就决定了。
这简直比玄武门之变还快啊!
皇帝就这么退位了?
太子就这么被无视了?
直接传位皇长孙李俶了?
啊?这么快的吗?好歹给他们一个反应和讨论的缓冲期吧?
李世民还真给了,他耐心地问着:“关于李俶,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不合礼仪这种话就不必重复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正当理由吗?”
除此之外……众臣陷入沉思,绞尽脑汁想来想去。
除此之外,那就真没有了呀!
李世民足足等了一刻钟,还趁机观察了一下李俶兄弟俩的神色。
李倓是纯粹的喜悦,拉着他哥的手嘀嘀咕咕,发自内心地替他高兴。
李俶比他更沉稳,没有露出急不可耐的喜色,而是端方中略带忧色。
“怎么?你有忧虑?”李世民对他选定的继承人微微一笑,和颜悦色地问。
“我怕镇不住……”李俶实话实说。
“这两个碍事的,我会让他们到洛阳去,远离长安这个中心。洛阳我刚收复,民心都向着我,我说的话还是很管用的。”李世民笑道,“我父亲晚年如何,他们就如何。朝政就别让他们掺合了,好吃好喝供着就行。如果他们不安分……”
他停顿了一下,当着众臣和两个老家伙的面,没有把话说得太狠,只是云淡风轻道:“想必两位也不想步赵武灵王后尘吧?”
赵武灵王也曾是一代雄主,晚年在宫变中被儿子囚禁三个月,活生生饿死了。
这上哪说理去?
李隆基和李亨想象了一下自己可能被生生饿死的结局,吓得面无人色,脑子也不昏了,嘴巴也不犟了,如同一下子被抽了脊梁骨,整个人都颓靡地软倒下来。
李俶能不能干出这事他们不知道,但眼前这老祖宗是真狠哪,他们从前隔着史书看他,只觉得太宗陛下仁政爱民,总是会有意无意忽略李世民骨子里杀伐决断的那一面,觉得自己是太宗子孙,无论如何也不会站到他对立面,只会为他的果决狠辣拍手叫好。
谁能想到有朝一日,他们竟也会站到李世民对立面,成为被“杀伐”的对象呢?
“你的诏书可以接着写了。”李世民催了一句,而后对李俶交代道,“杨国忠死了,他的党羽你看着清理吧,抓紧换上自己人。我来这里本就是不合常理之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回去,武德那边缺我不行……”
这话由李世民说出来,真没有一点点夸大其词的成分,因为大唐开国那时候,真的缺他不行。
李渊曾经不信这个邪,后来他信了。
你不得不承认,有的人就是天之骄子,天纵奇才,全天下谁也比不了。
亲爹亲哥加起来也比不了一半。
“所以你要趁我还在的时候,坐稳这个皇位。”李世民勉励道,“打仗的事你不用管,长安只负责提供粮草就好,前线一切有我。河北我刚收复过,不过是再收复一次罢了,没什么难度。史思明总不可能比窦建德得人心吧?”
“那肯定不如。”李俶便也笑了。
“我的诏令,天下都是认的。以后谁拿李隆基和李亨说事,你就把我的诏令拿出来,我不信不管用。”李世民絮絮叨叨地叮嘱着李俶,温和成熟的样子实在像一个长辈。
——虽然他比李俶还小几岁。
“写好了没?写个诏书这么慢。”一转头,他对李隆基就毫不客气了。
李隆基默默地放下笔,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只能喝酒吃饭睡觉看美人跳舞的未来了。
李世民拿起诏书,扫了一遍,递给李俶,笑眯眯道:“看看,没问题就让三省六部全签字,什么三辞三让就今天走完吧,我还要去支援河北呢。”
这大概是史上最和平也最迅速的让位现场,除了死了两个本就该死的宦官奸臣以外,完全没有伤筋动骨,皇帝“心甘情愿”,太子“没有意见”,满朝文武“全力支持”,仅仅一天,就干了别人几个月才能干完的事。
中间闲着的空档,李世民忙着和李俶兄弟俩聊天去了,没有分出一点宝贵的时间搭理老东西和中东西。
他的时间比金子还贵好不好?他们配吗?
“收拾收拾,带上贵妃和太子妃等人,赶紧上路。还在这磨叽什么?你们还有事?”李世民嫌弃地瞅他们一眼。
“今、今天就启程吗?”李亨话都说不利索了。
“不然呢?”李世民微笑,“要是觉得洛阳不好,也可以选择去西域,那里地方大,更自在。”
“不不不,洛阳挺好,挺好的……”李亨连忙摆手,搀着恍恍惚惚跟傻了似的李隆基,退出兴庆宫收拾东西去了。
李世民很满意他们的识相,点评道:“还算有点自知之明嘛。”
“毕竟没有自知之明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李倓爽朗道,“陛下,你去河北能带上我吗?”
“带上你?”李世民狐疑地看他一眼,“你行吗?”
“我行的,我肯定行。”李倓拍拍胸脯保证道,殷切地望着他,亮亮的眼里全是期盼,像一只等待跟随主人打猎的大黄狗,尾巴摇得飞起。
“那你先去把安禄山父子处理了,我要拿他们人头吓唬史思明。”李世民道,“可以做到吗?”
“可以可以,绝对可以!我马上就去办!”李倓一溜烟就跑了,边跑边回头大喊,“陛下你要等我啊!我很快就处理完了!一定要等我啊!”
李世民不由失笑:“好好好,等你等你,一定等你。”
一天之内,李世民打包了皇帝和太子,成功见证了帝位传到李俶手里,然后带着安禄山父子的人头和兴致勃勃的李倓,一起往河北而去。
“陛下!陛下还回长安吗?”李俶忍不住追了出去。
“我不知道。”李世民洒脱一笑,“大唐以后就交给你了,你要好好对待百姓,抑制土地兼并和节度使权力过大的现状,中央必须要强于地方,别像李隆基一样就知道贪图享乐,用了一堆奸臣……”
“我知道。我会吸取这些教训的。”李俶答应着,恋恋不舍地注视着他,“您真的不能多留一阵子吗?”
“这不是我能决定的。”李世民无奈一笑,“不要太贪心啊你们。有些事总该由你们后人自己去做的,我还能帮你们一辈子不成?”
李俶如何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只是舍不得而已。
除了李隆基和李亨这帮被处理的,哪个唐人能舍得李世民呢?
“我得走了,河北还等着我呢。”李世民不再停留,牵马执鞭,飞身一跃,潇洒地向他一挥手,转身就走。
李倓眉飞色舞地向他哥告别:“兄长,我跟太宗陛下去收复河北了!你好好在长安主政,等我们的好消息吧!”
长安这边眼巴巴地目送李世民和玄甲军离去,唉声叹气,沮丧不已。
而河北呢,此时唐军正处在嘉山决战的大喜之中,郭子仪在五月二十九日和李光弼率军出城,与史思明决战,斩首四万,大获全胜,唯一可惜的是让史思明跑了。
这天晚上,郭子仪正在营帐里琢磨下一步打哪里,怎么把史思明弄死,就听到斥候急急来报。
“将军!秦王带着安禄山的脑袋过来了。”
“秦王?秦……”郭子仪猛然站起来,瞬间想起最近收到的潼关和洛阳的战报,着急忙慌迎出去,“还不快快有请!——马上传话给李光弼将军和仆固怀恩将军,叫他们即刻过来迎接!还有,什么秦王,那是我们大唐的太宗陛下!叫陛下!”
他沉稳了大半辈子,还是平生第一次这么失措,一边低头看看自己的衣着打扮是否不妥,一边飞快往外走:“到哪儿了现在?还有多远?你们没有失礼吧?”
“没有没有,我们哪敢对太宗陛下失礼?马上就放行了。”
“哎呀!怎么能马上放行呢?这不显得我们军容不够整肃吗?陛下会不会因此小瞧我们?”郭子仪忧心道。
“啊?”属下没想到这一茬,茫茫然地脱口而出道,“可那是太宗陛下啊。只要是大唐的军队,谁又能不放行呢?”
“……”郭子仪竟无言以对。
他苦口婆心道:“就算……就算是太宗陛下,好歹先问一问,看看诏令文书之类的,然后等我的命令再放行吧?这才符合流……”
“符合流程是吗?”一个清朗的声音含笑接口道。
声音的主人从马上轻盈地跳下来,头盔一摘,笑容更灿烂了一些。
“不必责怪守卫,是我的过错,我太心急了。听闻郭将军是国之柱石,河北一地多亏有将军才能获得大胜,将军辛苦,请受世民一拜。”
李世民握拳为礼,双手作揖,微微低首弯腰,诚恳地向他道谢。
郭子仪立时怔住了,刹那之间,眼泪都要涌出来了。
就这么一照面,三句话的功夫,他就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文臣武将前仆后继,愿意为太宗陛下效死了。
他也愿意,愿意得不得了。
第93章 假如二凤穿越安史之乱(10)
史思明本就不是郭子仪的对手,只要给郭子仪足够的军队粮草和信任,消灭河北叛军只是时间问题。
但郭子仪依然对李世民的到来万分感激。
“为什么?其实我也帮不上什么大忙,最多算锦上添花。”李世民谦虚道。
“不,陛下守住了潼关,让臣等没有后顾之忧,又收复了洛阳,让军心大振,民心澎湃,敌人闻风丧胆,如此弱敌强己,作战时大势才能向着我们唐军,才能事半功倍。”郭子仪严谨地分说道。
聪明的将军打仗时很很讲究兵形势的,李世民是这样,郭子仪也是这样。
河北的唐军刚刚大胜,本就士气很旺,李世民一来,更是将这士气推到了顶峰。
“咱们是去围剿史思明,不是去庆功吧?怎么一个个都这么激动?”尉迟敬德摸不着头脑。
“习惯就好。”秦叔宝拍拍他的肩膀,“来了这么久,你对我们殿下受欢迎的程度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吗?”
“无论看多少次,都觉得很离谱啊。”王君廓忍不住道。
李世民本是想和郭子仪讨论一下如何出兵的,结果后者直接把整个军队的指挥权全交了出去。
不仅郭子仪如此,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也是如此。
李光弼是契丹族,父亲是契丹酋长,归唐后做了朔方节度使,他少年从军,一心为大唐效忠。
而仆固怀恩呢,是铁勒族,世袭金微州都督,安史之乱一爆发,他就跟着郭子仪连败叛军,为人十分忠勇。
这两位将军,论血统,没有一个是唐人,但大唐从来不在乎血统这种东西,它的包容与开放,是贞观时期就奠定下来的。
无论你是什么种族,什么出身,只要你向往大唐,愿意学习大唐文化,那你就是唐人,就可以参军为官,为大唐添砖加瓦。
所以李光弼和仆固怀恩见了李世民,激动得两眼放光,恨不得把眼珠子都摘下来黏李世民身上,也很合理,对吧?
李倓都看愣了,和李世绩吐槽道:“不知道的还以为陛下是他们两个的老祖宗呢,那个殷勤劲儿,围着陛下打转,比我还像太宗子孙。”
李世绩默默地看了一眼李倓手里正在削皮的桃子,默默地注视着他把削好的桃子送给在看地图的李世民。
“哪来的桃子?”李世民好奇地问。
“附近的百姓们摘的,送了十筐过来,还有些其他瓜果,都是溪水洗过的,很干净。”李倓笑道。
“可惜我们人多,肯定不够分。”李世民遗憾道。
“百姓们也送了粮食来,甚至还有煮好的鸡蛋,叮嘱我务必要交到你手里。”李倓认真道。
“他们走了吗?”李世民忙问。
“还没有呢,听说你来了,谁都舍不得走。我跟他们说你很忙,但他们说他们知道,就在军营附近等一等看一看,不会妨碍大军的……”李倓解释道。
“倒也没那么忙。我去看看。”李世民把地图一卷,塞袖子里,咬着水润又脆生生的新鲜桃子,随口道,“把吃食都分下去吧,紧着伤患先送。我去谢一下百姓,让他们早点回家。天怪热的,一直在外面晒着也吃不消。说不定还有年纪大的……”
他说着话就往外走,李倓连忙跟在身边,出了营帐就发现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也巴巴地等着呢,这护卫的位置实在抢手得很,尉迟敬德被说了一箩筐好话,也不肯稍微让让。
秦叔宝苦恼地看看两位异族的大唐将军,好心地退后了几步。
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瞬间补上这个空位,喜气洋洋地和李世民叙话,一口一个“陛下”,叫得亲亲热热的,一会儿讨论西域都护府的近况,一会儿说起回鹘近来颇为嚣张的问题……
“回鹘?”李世民诧异中带着点不满道,“他们凭什么嚣张?就因为大唐最近内乱没空管它?”
“想来是这样。”仆固怀恩道,“如果叛乱迟迟未平,大唐还得向回鹘借兵,到时候只怕回鹘那边会狮子大开口,索要甚多。”
“哼。”李世民随即问,“回鹘现在的首领是谁?”
“是磨延啜。”仆固怀恩脱口而出。
“还借兵?整个西域都是大唐的,我让他出兵他就得出兵,不然他这个首领就不要当了。”李世民幽然道,“传我的诏令,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军队都不要轻举妄动,告诉李嗣业和李栖筠他们,只要守好西域就行了,中原的事不用他们操心,一切有我。再传令给回鹘的磨延啜,命令他带一万骑兵过来平叛。叫他亲自过来,少一个人都不行。”
“他若是不来呢?”李倓抢在李光弼前面问了一句。
“告诉他,他不来,我可就去了。”李世民冷笑,“玄甲军和回鹘兵到底谁厉害,那也得比了才知道。”
他说话的时候,李光弼已经拿了笔墨纸砚过来,纠结道:“陛下,没有明黄的锦缎。”
“我带了。”李倓举手,“兄长塞给我的,说兴许用得上。”
李世民吃完了桃子,用手帕擦擦手,正准备靠着马写信,仆固怀恩就举着桌案跑过来,兴高采烈道:“陛下!您看这个桌子趁手吗?”
尉迟敬德看得叹为观止:“咱们以前的日子过得是有多糙啊。”
王君廓捅咕捅咕他:“以前哪有这条件啊?大热天的百姓们还跑来送新鲜水果,你享受过这待遇吗?”
“没有。想都不敢想。”尉迟敬德摇了摇头。
“哎呀,粮草管够,民心所向,朝廷听话,友军可靠,咱们殿下也是很久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了。”王君廓感慨万分。
“以前打过这么容易的仗吗?”尉迟敬德狐疑。
李世绩摇首:“没有,以前殿下打仗的时候,陛下——我是说那位陛下,总要搞出点事来。再加上齐王时常添乱,总帮倒忙;刘文静不听指挥擅自出兵,那位陛下爱乱杀人……所有人惹出的乱子,最后都是殿下去收拾的。”
“刘文静的事你都知道?那会你还没有投奔殿下吧?”王君廓奇道。
“你不也知道?”李世绩淡然道。
“我投唐之前,可是做过一番调查的。”投过瓦岗的王君廓自豪道,“关于殿下的很多事我都知道。”
“我也调查过。”跟李密归降大唐的李世绩默默道。
“还有我……”投过王世充又不耻他为人,然后转投大唐的程知节和秦叔宝紧接着道。
“啊?”唯有尉迟敬德一脸懵逼,指着自己的鼻子道,“只有我什么也不知道就被招降了吗?”
“你可是殿下亲自招降的,多幸运啊。”王君廓忍笑道。
“这幸运给你要不要?五花大绑差点军法处置哦!”尉迟敬德斜他一眼。
“要啊,怎么不要?那还有金子可以拿呢。是不是?”
几人插科打诨间,李世民写好了几封诏书,盖上秦王的印玺,让人送去该送的地方。
他走出营帐时,那些送东西的百姓聚在树底下聊天,远远地一看到他就火速爬了起来,火急火燎地飞奔而来,手忙脚乱跪拜了一地。
李世民连忙伸手去扶为首的长者:“快快起来!这么热的天,劳累诸位在日头下等我,倒是我的不是……”
“不不不,是我们不请自来,耽误陛下正事了……”长者搓着手,很不好意思道。
“哪有的事?若非诸位辛苦跑一趟,我们哪来新鲜的果子可以吃呢?”李世民笑眯眯,拉着长者,看着他们都站起来,便走到树下闲谈,“这些果子是山里的,还是自家种的?”
“都有都有。”有人忙不迭道,“自家种的桃尖红一点,个头大一点,我们觉得不够多,又去山里摘了几棵树……”
“那得天不亮就进山吧?”李世民感叹道,“真是辛苦诸位了。”
“不辛苦不辛苦!”百姓们受宠若惊,乐得合不拢嘴,七嘴八舌地感谢和祝愿着。
“陛下你才辛苦呢!这么热还要穿这么重的铠甲!”
“我带了酸梅汤的!井水冰镇过的!能不能献给陛下?”
“祝陛下旗开得胜,早点把那个姓史的搞死!”
“我们在这里是不是有点碍事啊?马上我们就走,不会妨碍陛下行军的,也不会透露大军位置的!”
“陛下吃杏子吗?虽然有点酸,但也很甜的!”
……
李世民本是来劝他们早点回家的,结果被投喂了半天,怀里都塞不下了。
尉迟敬德和李倓等人沾了光,也得到了不少果子。
“他、陛下就……就这么喝了?”连李倓这么豪爽的青年,都觉得李世民直接接过乡人的梅子汤,还饶有兴趣地品尝是件很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他小声地和王君廓嘀咕,后者咬了一口黄澄澄的杏子,被酸得脸一皱,嘴里不住地泛起口水,顿了顿才回答道:“你得相信咱们殿下洞察秋毫的本事,他从来没有看错过。他觉得没问题,那肯定就没问题。”
李倓欲言又止,换了个人继续道:“尉迟将军,以后你们殿下要是去太子府赴宴的话,你记得提醒他,那酒可不能喝,可能有毒的,齐王府也不行,齐王更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些哥舒翰将军都跟殿下讲过啦,叮嘱了好几遍呢。”尉迟敬德乐呵呵道。
“我看他可一点没放在上。”李倓不放心道,“别到时候为了达成目的,明知道是毒酒也喝。”
“嗐!应该不会……不会吧?”尉迟敬德说了一半,忽然不确定起来。
鉴于他们家秦王有多喜欢以身犯险,没有人比尉迟敬德更清楚了。
那真是一次又一次血淋淋的教训。
李倓对尉迟敬德油然而生一股同情和敬佩之心,真心实意道:“将军你也不容易啊!跟着一位身份这么尊贵,还老爱亲自冲锋的将帅,没少担惊受怕吧?”
“那可不吗?”尉迟敬德心有戚戚焉,“上次我们就几个人去叫阵,殿下他……”
等李世民把百姓们哄走,一回头就看到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一边龇牙咧嘴地啃杏子,一边津津有味地听尉迟敬德讲故事。
“这些事你们应该都知道吧?再听一遍有意思?”李世民疑惑。
“有啊!特别有意思!”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异口同声。
“那让你们亲眼目睹一下,是不是更有意思?”李世民笑道。
“那倒不用!”李倓马上跳出来反对,“史思明那伙残兵败将,我们这么多人收拾他绰绰有余,你就不用冒这种险了。”
“对呀对呀。”所有将领都一致赞同。
“那你们知道他具体方位吗?”李世民神秘地笑笑。
“殿下你知道了?”王君廓立刻问。
“刚刚有人跟我说,他家是博陵的,跑了两天的路偷偷过来通风报信,史思明兵败之后逃到博陵去了,现在去抓应该还来得及。”李世民眉目舒展,笑着邀请道,“走吧,诸位,博陵离这大概百里,速度快点的话,明天晚上就能拿史思明的人头下酒了。”
“人头还是算了吧,脏了吧唧的,猪头倒是不错,香喷喷的,肉还劲道。”李倓神采焕发,快步跟上,“还有河北的金米、驴肉、丛台酒……等打完仗了,咱们一起好好喝一顿,好不好呀,陛下?”
“好!”李世民笑着应下,“如果有时间的话。”
“肯定有的吧?天子天子,可是上天的儿子呢,老天爷不能不给祂最喜欢的孩子一个面子吧?”李倓促狭道。
“哈哈……”李世民被逗乐了。
众将忍不住也笑了,心情甚好地整装待发,跟被迫留守的郭子仪打个招呼,一阵风似的全跑了。
一天半之后,还在睡眠中做着春秋大梦的史思明被人直接抄家,斩将拔营,麾下将士乱作一团,仓皇出逃,竟然没多少人敢抵抗。
“怎么了?郭子仪打来了?”史思明大惊失色。
“不是郭子仪将军,是我。”李世民笑语盈盈地掀开营帐的门,气定神闲道,“认识我吗?”
“你!你是……”史思明瞳孔紧缩。
尉迟敬德和秦叔宝气势如虹地冲过去把他拖下来,压着他逼迫其跪到地上。
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慢了一步,只能遗憾地护在李世民边上,把拎了一路的人头灯笼顺手往地上一滚,咕噜噜滚到史思明脚边。
“不认识吗?”李世民歪头笑笑,“那现在认识一下,我是李世民,听说过吧?”
“听、听说过……”史思明浑身发抖。
“那很好。”李世民怡然一笑,朗声道,“李倓,过来!”
李倓甩着刀上的血,匆忙掀门而入:“来了!”
“这个人头就给你了。”李世民冷静道。
“诶?可我不是第一个进来的……”李倓犹豫道,“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将军不是都在这里吗?”
“我和他们商量好了,你来诛杀史思明,你兄长的皇位能坐得更稳。你们兄弟感情好,彼此扶持,能走得更远。”李世民柔声道,像教育自己孩子似的叮嘱李倓——虽然他孩子才两岁。
“但是……”李倓很不好意思这种抢军功的行为,谁知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却赶紧把他拉过去,劝他快点动手。
“啊?为什么你们一点也不介意?”李倓很不解。
“陛下说给我手抄一份《兰亭集序》,专门送给我一个人!落款上还写我的名字!”李光弼两眼发光。
“……”李倓咽了咽口水,可耻地心动了。
那可是太宗陛下亲自抄写的《兰亭集序》啊!全天下独一无二的珍宝啊!死了都要带到棺材里的好不好?
谁不想要?他也很想要啊!
“那你呢?”李倓转而问仆固怀恩,“陛下许诺了你什么?”
“我以前和李泌喝酒的时候,他跟我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枕着皇帝的膝盖睡觉,看看钦天监能不能观测到客星犯帝座。我们俩喝醉了还打了个赌,我说不能,他说能……所以我就和陛下提了一下这件事,他答应了……”仆固怀恩努力压抑着兴奋,但嘴角已然飞上天了。
李倓目瞪口呆:“啊?太宗陛下的膝枕吗?”
这个他也很想要啊!!超级想!
跟这两个诱惑一比,史思明的脑袋算个球啊!